沈占明
  同學聚會,都已人到中年,說起養老的問題,都很頭疼: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將來恐怕指望不上。有人出主意:幾個同學幾家人最好包括親家在內在一個山清水秀沒有霧霾沒有堵車不鬧騰的小地方扎堆買幾套房,互相照應著過日子。孩子們閑暇可以過來聚聚,也能避免舟車勞頓之苦和去誰家不去誰家的口舌之爭。主意挺好,不由怦然心動。
  在中國,以前養老一直不是什麼問題。有句古話叫作養兒防老,與之密切關聯的是孝文化和尊老觀念的發達,國家不僅在道德層面上樹立許多孝順尊老的學習模範,也在法律上規定了嚴格的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的條文,最嚴重的“十惡”之中就有兩個與孝道和尊老有關:謀害長輩的“惡逆”和不孝順長輩的“不孝”。所以,至少在這個角度上講,中國的老人一直是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者之一。
  但現在情況似乎有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為養老所困擾。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計劃生育,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兒。這項政策目的很明確:減少人口。從效果看,的確也達到了目的。但這樣的政策中國曆史上沒有,外國也不多見,沒有經驗教訓可以借鑒或汲取。達到目的的同時還有哪些後遺症和副作用?顯然在政策施行之初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是沒有考慮的,現在一些負面影響慢慢顯現出來,養老就是其中一個。在中國特有的“421”的家庭結構里,倆孩子需要負擔照顧4個老人,的確顧不過來。
  第二個原因是生活觀念的變化。以前大家祖祖輩輩生活在一個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輕人秉持“父母在,不遠游”的觀念,政府也不希望老百姓過多遷徙,所以老人一般都能得到家人照顧,安度晚年。現在則大不同。年輕人離開家到外面謀生是一種常態,去外國或者大城市是首選,能扎根最好,不能扎根寧肯漂著。沒本事出不去的也自己在外面買房子或租房子住,以前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場景很罕見了。孩子們孝順的過年或有空的時候回來獃幾天,差點的甚至幾年都不露面,逼得政府制定法律要求孩子們常回家看看。
  每個人都會老,都會面臨養老問題。每個家庭面臨的困難不同,解決的辦法也應該多樣。一種是自救。文章開始講的幾個老哥們兒搭伙過日子是一種,類似互助組。更多的是“承包到戶”:靠孩子的照顧養老。這種模式有其固有的問題,孩子們會比較辛苦,畢竟老人太多,同時也過於依賴孩子們個人的道德修養;老人生活質量也許會差強人意,不會事事順心。所以需要雙方互相理解互相體諒。另外一種是公力救濟。大家為了執行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作出了犧牲,養老問題本來就應該是這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著社會的穩定,需要政府統籌考慮,下大力氣解決。在我國目前的經濟條件下,建立公立敬老院不會有什麼費用上的難題,不會有客戶上的困擾,更不會像某些地方興建樓堂館所那樣招致非議。同時,政府還應該大力扶持非政府部門或私人建立的公益或商用敬老院,歡迎慈善機構在養老問題上所做的任何有益的努力和嘗試,鼓勵媒體和百姓在這個問題上論證探討,建言獻策。
  這些年媒體上陸續出現空巢老人死在家中多日無人知曉的新聞,這讓我們感到恐懼,因為理論上講絕大多數人都有這樣遭遇的可能。每個人都喜歡青春年少,但衰老無法避免,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體面地老去。(作者系公務員)  (原標題:我們應該怎樣養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y39iyllv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